同栏目信息Column’s Other Info

  • 教育科学学院百川书院行知学堂“名师讲堂”系列活动之二: 小学数学专题研讨活动

  • 2024-10-23

为引领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提高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2024年3月20日下午,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联谊徐师一附小,于13号楼106报告厅及徐师一附小分会场开展“落实‘三新四行动’,深耕‘四学’课堂”小学数学专题研讨活动,活动圆满举行。会议由师范生技能实训中心主任王靖懿教授主持,我校刘月芳教授、刘林教授,武楠老师和徐师一附小张晓甜主任、吴宜凝老师、张会暄老师应邀开展专题研讨,徐师一附小全体数学教师、小学教育22级实习生及部分本科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首先,张会暄老师为大家呈现了一节别具匠心的《加法数量关系》研讨课。张会暄老师从“参观云龙山观景台”这一真实情境入手,鼓励孩子们在解决加法问题的过程中分析和表达数量关系,进而推导出“总量=分量+分量”的数学模型,最后带领孩子们拓展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张会暄老师灵活使用教学方式,通过色板、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模型意识。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氛围融洽。

接着,张晓甜主任开展“落实三新四行动,促教师专业成长”主题讲座。张晓甜主任从“守住课堂”和“常练内功”这两个角度出发,和大家分享如何精心打造课堂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同时,张晓甜主任深入解读新课标对新时代教师提出的要求,指出在课堂中教师需要利用熟悉素材激活学生的模型意识,借助多元表征,带领学生感悟模型普适性规律。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程以带领学生经历完整抽象过程,激发学生主动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主动运用数学原理解决问题的意识。

随后,吴宜凝老师开展“在‘做数学’中促进深度理解”数学学习方式探究汇报。吴宜凝老师结合张会暄老师所呈现的研讨课,强调“做数学”的过程,实质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让“做”的素材与“做”的过程成为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基础。正是经历了“做”后猜想、验证、发现的过程,学生才能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

最后,刘月芳教授针对本次小学数学专题研讨活动开展点评与总结。刘月芳教授肯定了本次研讨互动的选题,指出建构数学模型能够带动学生深入思考,促进个性化的探索,未来有必要在课堂中进一步落实。

本次研讨课的呈现及主题讨论启发同学们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做数学”来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实现数学学科育人。通过此次研讨活动,同学们对于新课标下教学的创新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有利于提升教学实践能力,也为未来的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